专利摘要: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培养液潮汐式循环植物耐盐鉴定系统,属于幼苗耐盐鉴定试验装置领域,其顶部槽体、中部槽体、底部槽体均包括槽本体,槽本体内部设置有隔水板,隔水板上铺设有基质;储液箱通过水泵及送液时控开关与送水管道连接,送水管道的出口位于顶部槽体的上方;顶部槽体通过其上隔水板上的虹吸器A及出水器A与中部槽体连接,出水器A的出口位于中部槽体的上方;中部槽体通过其隔水板上的虹吸器B与出水器B连通,出水器B的出口位于下一级的中部槽体或底部槽体的上方;底部槽体通过其隔水板上设置的虹吸器C与回水管连通;回水管的出口位于储液箱上。鉴于上述技术方案,本申请能够避免产生盐害,又能够解决植物根系环境的问题等。
公开号:CN214339232U
申请号:CN202120165225.8U
申请日:2021-01-21
公开日:2021-10-08
发明作者:高玉军;卢阳;张东豪;付鑫涛;宋永学;高妍夏;杨帆;王晖;马宝俊
申请人:CHENGDE MEDICAL UNIVERSITY;
IPC主号:A01G31-06
专利说明:
[n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幼苗耐盐鉴定试验装置领域,具体地说,尤其涉及一种培养液潮汐式自动化循环植物耐盐鉴定系统。
[n0002] 常用的苗木耐盐鉴定试验大多采用盆栽的形式进行,盆栽选用基质培或水培法。但是采用基质培或者水培法存在以下几种问题:①采用基质培时,盐分浓度难以维持稳定。这是由于在采用栽培基质时需要使用加入固定盐量分次浇水的方法,盐份随浇水而流失,导致基质含盐浓度不断降低;采用分次浇灌固定浓度含盐培养液的方法,会因水分蒸发导致盐分积累,基质含盐浓度不断增大。②采用水培法时,根系不固定,植株容易随水流浮动,不易维持恒定的单株根际环境,且供液时根系通气不良,液体回收后根系直接暴露无法得到有效保护。③使用盆栽法进行鉴定时,同一处理单盆之间不易控制完全相同的试验条件,容易出现系统误差。④为控制盐分浓度和其它试验条件的一致性,所需工作量巨大,难以开展大批量多样本的鉴定试验。
[n0003]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培养液潮汐式自动化循环植物耐盐鉴定系统,其能够解决上述基质培或水培法存在的问题,又能够降低劳动强度,提供工作效率,而且可用于大批量多样本鉴定试验。
[n0004]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n0005]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培养液潮汐式自动化循环植物耐盐鉴定系统,包括支架及储液箱,所述支架从上至下设置有顶部槽体、中部槽体、底部槽体,其中所述的中部槽体在支架上分布有多层;所述顶部槽体、中部槽体、底部槽体均包括槽本体,槽本体内部设置有隔水板,隔水板上铺设有基质;所述储液箱通过水泵与送液管道连接,送液管道的出口位于顶部槽体的上方,水泵的开闭由送液时控开关控制;所述顶部槽体通过其上隔水板上的虹吸器A及出水器A与中部槽体连接,出水器A的出口位于中部槽体的上方;所述中部槽体通过其隔水板上的虹吸器B与出水器B连通,出水器B的出口位于下一级的中部槽体或底部槽体的上方;所述底部槽体通过其隔水板上设置的虹吸器C与回水管连通;回水管的出口位于储液箱上。
[n0006] 进一步地讲,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虹吸器A、虹吸器B、虹吸器C均包括虹吸管及虹吸罩,虹吸罩的底端穿过隔水板后与槽本体的底面接触;在虹吸罩与槽本体接触的底端加工有缺口,所述虹吸管位于虹吸罩的内部且虹吸管的顶端低于或平齐于隔水板所铺设基质的顶端。
[n0007] 进一步地讲,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出水器A、出水器B均包括依次连接的90°穿板弯头、直形接管、变径弯头,其中90°穿板弯头的内部设置有与虹吸管连接的补芯。
[n0008] 进一步地讲,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隔水板与槽本体底面之间留有的间隙与虹吸罩底部加工的缺口高度相同。
[n0009] 进一步地讲,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虹吸管为上端具有喇叭口的管状结构。
[n0010] 进一步地讲,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储液箱还与补液系统连接,补水系统与送液时控开关择一开启。
[n0011] 进一步地讲,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补水系统至少包括用于开闭补水系统电源的补水时控开关、用于测量储液箱内液位高度的液位计,与液位计连通实现补水管道通断的补水电磁阀,补水管道的两端分别连通有储液箱、补水主管道,补水主管道连通有补水箱。
[n0012] 进一步地讲,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送液时控开关、补水时控开关均为微电脑多时段控制的时控开关。
[n0013] 进一步地讲,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基质为陶瓷颗粒。
[n0014]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n0015]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储液箱、水泵、送液管道、虹吸器、回水管等,能够实现培养液的循环通路,与时控开关配合实现了培养液灌注与回收的潮汐式自动化循环,大幅降低了鉴定试验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n0016] 2、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陶粒基质与含盐培养液定时循环水培相结合的植物耐盐鉴定方法,能够通过培养液的潮汐式循环反复洗脱栽培基质吸附的盐分,结合选用盐分吸附少、表面硬度高的陶粒基质,有效地解决了耐盐鉴定时基质吸附盐分严重易造成盐分积累、产生盐害的问题。同时,本实用新型中的陶粒基质既能够较好地固定根系,又能吸收水分并在颗粒间隙留存水分,配合培养液的分时段灌注与回收,很好地解决了通气性与保水性之间的矛盾。
[n0017] 3、本实用新型配置了定时自动补水系统,能够自动向储液箱补充因槽体内基质和植物蒸发而丧失的水分,做到补充水与蒸发水等量,保持了储液箱特定盐度的稳定,基本消除了系统误差,保证了鉴定试验的准确性。
[n0018]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一。
[n0019]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二。
[n0020] 图3是槽本体与虹吸器的连接示意图。
[n0021]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槽本体与隔水板的结构示意图。
[n0022]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虹吸罩的结构示意图。
[n0023]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出水器的结构示意图。
[n0024]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虹吸管的结构示意图。
[n0025] 图中:A、顶部槽体;B、中部槽体;C、底部槽体;
[n0026] 1、槽本体;2、隔水板;3、虹吸器A;4、出水器A;5、送液管道;6、送液时控开关;7、水泵;8、储液箱;9、回水管;10、支架;11、虹吸罩;12、虹吸管;13、缺口;14、90°穿板弯头;15、直形接管;16、变径弯头;17、虹吸器B;18、出水器B;19、虹吸器C;20、补芯;21、液位计;22、补水管道;23、补水电磁阀;24、补水时控开关;25、补水主管道;26、隔水板通孔;27、虹吸罩固定孔。
[n0027]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地描述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下述段落可能涉及的方位名词,包括但不限于“上、下、左、右、前、后”等,其所依据的方位均为对应说明书附图中所展示的视觉方位,其不应当也不该被视为是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或技术方案的限定,其目的仅为方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创造所述的技术方案。
[n0028]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n0029] 实施例1
[n0030] 一种培养液潮汐式自动化循环植物耐盐鉴定系统,包括支架10及储液箱8,所述支架10从上至下设置有顶部槽体A、中部槽体B、底部槽体C,其中所述的中部槽体B在支架10上分布有多层;所述顶部槽体A、中部槽体B、底部槽体C均包括槽本体1,槽本体1内部设置有隔水板2,隔水板2上铺设有基质;所述储液箱8通过水泵7与送液管道5连接,水泵7由送液时控开关6控制,送液管道5的出口位于顶部槽体A的上方;所述顶部槽体A通过其上隔水板2上的虹吸器A3及出水器A4与中部槽体B连接,出水器A4的出口位于中部槽体B的上方;所述中部槽体B通过其隔水板2上的虹吸器B17与出水器B18连通,出水器B18的出口位于下一级的中部槽体B或底部槽体C的上方;所述底部槽体C通过其隔水板2上设置的虹吸器C19与回水管9连通;回水管9的出口位于储液箱8上。
[n0031] 实施例2
[n0032] 一种培养液潮汐式自动化循环植物耐盐鉴定系统,所述虹吸器A3、虹吸器B17、虹吸器C19均包括虹吸管12及虹吸罩11,虹吸罩11的底端穿过隔水板2后与槽本体1的底面接触;在虹吸罩11与槽本体1接触的底端加工有缺口13,所述虹吸管12位于虹吸罩11的内部且虹吸管12的顶端低于或平齐于隔水板2所铺设基质的顶端;所述出水器A4、出水器B18均包括依次连接的90°穿板弯头14、直形接管15、变径弯头16,其中90°穿板弯头14的内部设置有与虹吸管12连接的补芯20;所述隔水板2与槽本体1底面之间留有的间隙与虹吸罩11底部加工的缺口13高度相同;所述虹吸管12为上端具有喇叭口的管状结构;所述储液箱8还与补水系统连接,补水系统与送液时控开关6择一开启;所述补水系统至少包括用于开闭补水系统电源的补水时控开关、用于测量储液箱8内液位高度的液位计21,与液位计21连通实现补水管道通断的补水电磁阀23,补水管道22的两端分别连通有储液箱8、补水主管道25,补水主管道25通过连通有补水箱;所述送液时控开关6、补水时控开关24均为微电脑多时段控制的时控开关;所述基质为陶瓷颗粒。其余部分的结构及连接关系与前述实施例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结构及连接关系相同,为避免行文繁琐,此处不再赘述。
[n0033] 实施例3
[n0034] 一种培养液潮汐式自动化循环植物耐盐鉴定系统,其可以将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结构进行并联,进行多梯度盐浓度的耐盐鉴定。
[n0035]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利用下述段落继续对其中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及该技术特征在本技术方案中所起到的功能、作用进行详细的描述,以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充分理解技术方案并且予以重现。
[n0036] 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于以陶瓷基质结合培养液分时灌注与回收的水培法对植物幼苗进行耐盐鉴定。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支架10为单侧或者双侧阶梯式结构,且从上至下设置有顶部槽体A、中部槽体B、底部槽体C,其中顶部槽体A位于支架10的上方,中部槽体B为多个且分层设置于支架10的中部位置,底部槽体C为多个且位于支架10的底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顶部槽体A、中部槽体B、底部槽体C均包括槽本体1,槽本体1内设置有隔水板2,隔水板2上分布有若干供水体穿过的隔水板通孔26,隔水板通孔26的内径小于基质颗粒的直径。所述隔水板2上设置有虹吸器,即位于顶部槽体A内的虹吸器A3(若采用的支架10为双侧阶梯式结构,则顶部槽体A内设置的虹吸器A3的数量应当为两个),位于中部槽体B内的虹吸器B17、位于底部槽体C内的虹吸器C19。所述虹吸器包括穿过隔水板2上虹吸罩固定孔27且底部与槽本体1连接的虹吸罩11,虹吸罩11在与槽本体1的连接位置处加工有若干缺口13,缺口13的内径可设置成小于基质的粒径或依照实际情况进行设定。虹吸罩11的作用在于将虹吸管12与外界的基质隔离开来,并且通过底部的缺口13允许多余的培养液进入到虹吸罩11中,至虹吸罩11内的培养液液面累计至虹吸管12的顶部后,由虹吸管12排出。具体来讲,在虹吸罩11的内部设置有与出水器连接的虹吸管12,虹吸管12的外表面与虹吸罩11的内表面之间留有足够培养液流动的夹层,虹吸管12可以设置为顶部具有喇叭状开口的管体,虹吸器12的顶端与基质的顶面平齐或低于基质的顶面,以便能够将槽本体1内多余的培养液经过对应的出水器送入到下一级的槽本体1中。
[n0037]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储液箱8中的培养液是通过送液时控开关6控制水泵7来实现送入送液管道5的。送液时控开关6是微电脑多时段控制的时控开关,其能够分时分段进行培养液的输送。具体来讲,所述送液管道5的出口位于顶部槽体A的上方,当顶部槽体A内的含盐培养液液面达到设定液位且使得虹吸管12发生虹吸后,水泵7继续工作,多余的培养液会经过由虹吸罩11、虹吸管12构成的虹吸器A3中,并从虹吸器A3进入到出水器A4后送入到与之相邻的下一级中部槽体B中。需要注意的是,在虹吸断流前水泵7必须停止工作,以防止顶部槽体A内存留过多的含盐培养液,在水泵关闭时还要保证由顶部槽体A流入与之相邻中部槽体B内的含盐培养液能够达到设定位置且形成虹吸。
[n0038]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中部槽体B的数量较多且在垂直方向上分层设置于支架10上。上下相邻的中部槽体B之间同样通过由虹吸罩11、虹吸管12构成的虹吸器B17与出水器B18连通,通过出水器B18依次将培养液送入到次级中部槽体B中或底部槽体C中。而底部槽体C位于支架10的底部,其内部通过虹吸罩11、虹吸管12构成的虹吸器C17与回水管9连接,而回水管9的末端连通于储液箱8内。
[n0039]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出水器A4、出水器B18均包括与槽本体1连接的90°穿板弯头14,与90°穿板弯头14连接的直形接管15、与直形接管15连通的变径弯头16,而上述段落中所述的虹吸管12则与内部设置有补芯20的90°穿板弯头14连通。补芯20的作用是在于其能够将90°穿板弯头14与虹吸管12插接,保证两者连接部位稳定性的同时提高连接密封性。
[n0040]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顶部槽体A、中部槽体B、底部槽体C所采用的槽本体1中均设有隔水板2。隔水板2的作用在于,一方面其能够承载以陶瓷颗粒为代表的基质并且用于放置各自虹吸器的虹吸罩11、固定虹吸管12,保证虹吸管12与出水器、槽本体的连接稳定性;另一方面,隔水板2与槽本体1底部之间留有与虹吸罩11缺口等高的间隙,以留存部分培养液使得栽培基质在培养液循环之后仍能够保持湿润。
[n0041] 在本实用新型中,与水泵7连接的送液时控开关6内所存储的控制程序应当设定水泵7的启动次数、相邻启动次数的间隔时间、每次启动的时间长度。在实际使用时,操作人员还应当根据具体的蒸发程度,在保证浇灌次数的前提下,白天适当缩小各次启动的间隔时间,夜间适当加大各次启动的间隔时间。
[n0042] 由于含盐培养液在上述循环的过程中会因基质及植物蒸发而散失水分,造成含盐培养液浓度的升高,因此需要对储液箱8内的含盐培养液补充水分。即需要在储液箱8内加装用于测量液位的液位计21,如干簧管,其能够实现对储液箱8内含盐培养液液位的监控,在补水时控开关24接通电源的时段,当液位降低至设定位置后,液位计21会触发继电器带动补水电磁阀23动作,补水管路22打开继而实现向储液箱8内加注水分。当加注的水分在储液箱8内到达指定液面后,液位计21会断开继电器带动补水电磁阀23动作,将补水管路22关闭,继而实现停止补水。
[n0043] 为避免含盐培养液在顶部槽体A、中部槽体B、底部槽体C内循环与补水过程的互相干扰,连接储液箱8的补水系统仅在含盐培养液停止循环的深夜时段接通电源,电源的通断由补水时控开关24控制,补水时控开关24为微电脑时控开关,其是以单片微处理器为核心配合电子电路等组成一个电源开关控制装置,一般每昼夜设置1个补水时段。
[n0044] 在本实用新型中,含盐培养液经过较长时间的循环,在植物吸收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容易存在盐度降低的问题,因此需要操作人员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电导率仪测量计算培养液的盐度并且进行人工补盐,从而保证储液箱8内含盐培养液浓度的均衡。
[n0045] 在进行耐盐鉴定试验时,可用多个同样结构和尺寸的本实用新型联立,以实现多个梯度盐浓度的耐盐鉴定。多个本实用新型联立时,各个储液箱的补水管道22并联于补水主管道25上,补水主管道25连接到储水箱,各个送液时控开关、补水时控开关24亦通过并联电路与总电源连接,以保持各浓度梯度试验处理的相对独立性。
[n0046] 最后,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权利要求:
Claims (9)
[0001] 1.一种培养液潮汐式自动化循环植物耐盐鉴定系统,包括支架(10)及储液箱(8),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10)从上至下设置有顶部槽体(A)、中部槽体(B)、底部槽体(C),其中所述的中部槽体(B)在支架(10)上分布有多层;所述顶部槽体(A)、中部槽体(B)、底部槽体(C)均包括槽本体(1),槽本体(1)内部设置有隔水板(2),隔水板(2)上铺设有基质;所述储液箱(8)通过水泵(7)与送液管道(5)连接,水泵(7)由送液时控开关(6)控制,送液管道(5)的出口位于顶部槽体(A)的上方;所述顶部槽体(A)通过其上隔水板(2)上的虹吸器A(3)及出水器A(4)与中部槽体(B)连接,出水器A(4)的出口位于中部槽体(B)的上方;所述中部槽体(B)通过其隔水板(2)上的虹吸器B(17)与出水器B(18)连通,出水器B(18)的出口位于下一级的中部槽体(B)或底部槽体(C)的上方;所述底部槽体(C)通过其隔水板(2)上设置的虹吸器C(19)与回水管(9)连通;回水管(9)的出口位于储液箱(8)上。
[000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培养液潮汐式自动化循环植物耐盐鉴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虹吸器A(3)、虹吸器B(17)、虹吸器C(19)均包括虹吸管(12)及虹吸罩(11),虹吸罩(11)的底端穿过隔水板(2)后与槽本体(1)的底面接触;在虹吸罩(11)与槽本体(1)接触的底端加工有缺口(13),所述虹吸管(12)位于虹吸罩(11)的内部且虹吸管(12)的顶端低于或平齐于隔水板(2)所铺设基质的顶端。
[000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培养液潮汐式自动化循环植物耐盐鉴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器A(4)、出水器B(18)均包括依次连接的90°穿板弯头(14)、直形接管(15)、变径弯头(16),其中90°穿板弯头(14)的内部设置有与虹吸管(12)连接的补芯(20)。
[0004]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培养液潮汐式自动化循环植物耐盐鉴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水板(2)与槽本体(1)底面之间留有的间隙与虹吸罩(11)底部加工的缺口(13)高度相同。
[0005]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培养液潮汐式自动化循环植物耐盐鉴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虹吸管(12)为上端具有喇叭口的管状结构。
[0006]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培养液潮汐式自动化循环植物耐盐鉴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箱(8)还与补水系统连接,补水系统与送液时控开关(6)择一开启。
[0007]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培养液潮汐式自动化循环植物耐盐鉴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补水系统至少包括用于开闭补水系统电源的补水时控开关、用于测量储液箱(8)内液位高度的液位计(21),与液位计(21)连通实现补水管道通断的补水电磁阀(23),补水管道(22)的两端分别连通有储液箱(8)、补水主管道(25),补水主管道(25)连通有补水箱。
[0008]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培养液潮汐式自动化循环植物耐盐鉴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送液时控开关(6)、补水时控开关(24)均为微电脑多时段控制的时控开关。
[0009]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培养液潮汐式自动化循环植物耐盐鉴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基质为陶瓷颗粒。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CN201919382U|2011-08-10|墙面绿化渗灌栽培槽
CN214339232U|2021-10-08|培养液潮汐式自动化循环植物耐盐鉴定系统
CN202005169U|2011-10-12|植物栽培浇水装置
CN201167504Y|2008-12-24|节能型垂直绿化浇灌及蓄水构件
CN205884258U|2017-01-18|垂直绿化灌溉系统
CN203087287U|2013-07-31|一种溶氧可控的三角帆蚌养殖装置
CN209660072U|2019-11-22|一种保温日光温室水蓄热系统
CN207531569U|2018-06-26|一种竹子实生苗水培自循环培育系统
CN201274694Y|2009-07-22|自动补水装置
CN207022686U|2018-02-23|一种园林景观墙
CN104326573A|2015-02-04|一种应用于寒冷地区小城镇的太阳能潜层间歇曝气人工湿地系统
CN2051439U|1990-01-24|温室蔬菜无土多层自动供液裁培装置
CN101692782A|2010-04-14|生化处理后的生活污水滴灌施肥设施
CN204080960U|2015-01-07|一种同层中水回用管网单元及其中水管网系统
CN106520527A|2017-03-22|一种利用微生物诱导鸟粪石生成的装置及方法
CN206442769U|2017-08-29|一种家用植物栽培机的溢流装置
CN213044624U|2021-04-27|一种自动多层潮汐灌溉设备
CN102502981B|2013-09-25|一种城市湖库水环境污染修复方法
CN214206716U|2021-09-17|一种用于无土栽培蔬菜的种植架
CN105660246A|2016-06-15|立体种植循环供水自动微润灌溉有氧培植系统
CN206182004U|2017-05-24|绿墙浇灌系统
CN209994945U|2020-01-31|储水栽培装置
CN210945018U|2020-07-07|一种强化蒸腾作用的湿地处理系统
CN212035290U|2020-12-01|容器栽培自动浇水补水装置
CN210076227U|2020-02-18|一种无土栽培用立体种植架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法律状态:
2021-10-08| GR01| Patent grant|
2021-10-08| GR01| Patent grant|
优先权: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CN202120165225.8U|CN214339232U|2021-01-21|2021-01-21|培养液潮汐式自动化循环植物耐盐鉴定系统|CN202120165225.8U| CN214339232U|2021-01-21|2021-01-21|培养液潮汐式自动化循环植物耐盐鉴定系统|
[返回顶部]